职称:
高级经济师 资产评估师 首席经济学家
学历:
1977年至1982年 东北大学 半导体 学士学位
1985年 清华大学 系统工程和地区规划
1988年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
工作经历:
1982年沈阳计委研究所副处长,沈阳经济研究中心处长、沈阳市政府研究室处长;
1992年辽宁计委经济所室主任、工程咨询公司处长、计划学会秘书长、资产评估公司经理、辽宁省政府驻锦州女儿河造纸厂扭亏工作组组长、省委政策研究室处长等职,兼中国管理科学院现代管理研究所副所长;
1998年,沈阳市经委副主任、环保产业办公室副主任,负责筹办沈阳信用中心,并出任主任;
2000年,在北京,任全国库存商品交易中心副总裁、华夏物行副总裁;中国商品交易中心副总裁,兼万策资本市场研究所副所长;
2003年,中国(海南)改革发展研究院转轨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、副研究员;
2006年,海口经济学院教授;
2008年,辽宁装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,首席经济学家;兼任沈阳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基地副主任。
主要业绩:
1.1992年,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企业信用中心制、商业信用(互保)平台、商业票据互保平台等恢复和建立企业金融及社会信用体系方案。
2000年,为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,提出发行货币储备基金解决通货紧缩和社会保障、就业、不良资产处理等问题的设想。
2.1994年到2000年,企业信用中心制方案先后被辽宁物资集团公司和辽宁省政府、沈阳市政府(两次)采纳,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实施,取得成效。
朱总理(1998年两次批示)关注信用中心制试点,成思危副委员长(1998年两次听汇报)亲自将信用中心制研究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,多个国家部门、电视台、报纸、刊物等传媒报道其研究和试点情况。
在1997年中国资产重组国际研讨会和1999年全国扭亏工作会议上,信用中心试点曾经作为案例进行过大会介绍。
3. 2001年在(北京)华夏物行,参与使用易货额度进行全国企业之间易货试点,建立山西、山东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等地的易货机构。
4. 2003年,在(北京)中国商品交易中心,经国家经贸委副主任批示,设计并主持在吉林省四平市进行信用中心制试点,得到四平市政府支持。
学术成绩:
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、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、经济规划和布局、人口与就业、债务经济、企业融资、资产重组、金融危机等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,创立债务(信用)经济学和金融运行学。
1983年开始,先后在《光明日报》、《经济参考报》等报纸,《理论与实践》、《经济研究参考》、《探索》、《城市问题》、《社会调查与研究》、《改革》等刊物和《价值中国》、《经济学家》等网站发表文章80多篇,主持或参与编撰专著10余部。
从1986年开始,先后参与、组织和主持各种经济研究课题10多项,其中,包括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德国技术合作公司、美国共和研究所等资助项目。获各级奖励20余次。